人民网首页

8地调查:社区医院如何破解“叫好不叫座”难题?

2016年09月27日08:33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8地调查:社区医院如何破解“叫好不叫座”难题?

  “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是多年来我国医改的目标之一。近年来,通过长期的改革探索,各地不少社区医院取得了长足发展,却也存在基层卫生资源总体不足,人才匮乏等亟待破题的难处。社区医院为何“叫好不叫座”?各大城市的社区医院实际运行情况如何?近日,人民网记者分赴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东等多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广州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服务区

  叫好不叫座 社区医院面临“路很近,心很远”的尴尬现状

  “社区医院看病方便,挂号、门诊好多项目都免费,医生对老人也很耐心。我和老伴年纪大了,能看的大病小病都在这里看。”家住武汉生活村社区的陈大爷患有糖尿病,他和老伴都是古田街社区医院的“老病号”。近日,老人又因甲沟炎住院了。记者在医院住院病房看到,陈大爷一个人住在一个宽敞的三人间病房。

  像陈大爷这样选择在社区医院看病的,还有福州五凤社区的居民吴女士。8月24日上午,在福州市鼓楼区五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内,吴女士告诉记者,这个社区医院离家近,医疗实力也不错,老伴和家人的小病都在这里看。“在这里小病看得好,大病就少了。”

  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由于方便、实惠等特点,社区医院越来越受到老百姓欢迎。

  在河南郑州,打开“郑州片医网”,“片医地图”覆盖了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中心。居民通过地图,就能查询到自己住所附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名称、地址、电话。从任何一个小区出发,抵达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超过15分钟。

  在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各科门诊以治疗疮疡肿疖、毒虫咬伤和骨科外伤而闻名全市。该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门诊量逐年上升。

  在广州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位全科家庭医生为患者提供终身的健康服务。每个病人都是预约就诊,基本到了就直接进入诊室,和三甲医院医生“闪电式”接待病患相比,这里每个病人跟医生的交流时间不少于8分钟。

  社区医院,被喻为“百姓家门口的医院”,看病方便和实惠获得了患者的好评,然而,与大医院里病人扎堆的情景相反,“患者寥寥”是本次采访过程中记者在各地社区医院看到的普遍情况。据相关调查,近2/3的三甲医院病人实际上都可以分流到社区医院。

  对于社区医院“路很近,心很远”的尴尬现状,记者发现主要有几个原因:

  ——从硬件上看:医疗设备落后、药品不足

  社区医院离家近,小病小痛治起来都方便,但令武汉的陈大爷困扰的是,有时候在社区医院看了病,却买不到药,最后只能再跑一趟三甲医院买。

  原来,受制于国家的基本药品制度,社区医院中不少药均未纳入到基药中,很多病人需要的长效药,需要到大医院才能开到。一名社区医院的医生坦言,基药制度初衷是好的,目的是控制滥用药物,但在基层实施中有所偏差,有些严重的病,必须要使用几种抗生素,没有好的药,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导致患者逐渐流失。

  “许多病人对社区医院缺乏信任,到社区医院来主要就是拿药,像在饭店点菜一样‘点药’,社区医院只起到药店的作用。”据合肥笔架山街道翠庭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天接诊的病人中一半以上是为了来拿药的,但社区医院药品少,有些慢性病人需要3-5种药,社区医院如果不能全部提供,无意中又会流失很多病人。

  “我还是愿意去大医院,感觉大医院医生技术高、设备齐全,很多病例社区医院无法解决。”广州市海珠区的陈小姐表示。而90后吴先生则更是直言说,自己根本不会去社区医院,那里不像医院,更像是“老年人的保健站”。

  ——从软件上看:医生收入低、难以留住人才

  “庙小留不住大菩萨,别说名医,就是出自医学名校的应届毕业生,社区医院也很难留得住。即使招到一些年轻医生,大多也是在社区医院‘过渡一下’,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就‘另攀高枝’了。”合肥市包河区一家社区医院负责人坦言。

  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不高、职称评定难、发展空间小,让家庭医生们缺少“底气”。正因为高层次技术人员的匮乏,也降低了百姓对基层就医的信任度。如此恶性循环,加剧了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怪象,使基层的卫生医疗资源得不到到充分合理利用。

  江苏盐城亭湖区新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吉联军介绍说,目前,在他们医院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中级职称的医生,月薪也只有4000多元,而同样资历的医生在民营医院收入可能高了一倍,长此以往可能造成人才流向民营医院。他认为,基层社区医院想要做强,不仅需要硬件设备,更要留住人才,给人才应有的待遇。

  家庭医生、名医坐诊……各地积极尝试为社区医院破题

  如何让医疗资源均衡,避免大医院看小病,如何让百姓改变就医观念,让老百姓愿意走进社区医院?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各地都有不同尝试。

  ——推广“家庭医生”“全科医生” 患者看病方便得实惠

  从2013年5月起,广州市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世兴一直致力于在社区医院推广“家庭医生”。他认为,家庭医生是中国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之本,也是社区医院的发展之道。

  目前,在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相当于居民的健康管家,实施保健计划(生病前)和 治疗方案(生病后),医生与居民建立了情感和信任,促进医患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

  广东省卫计委提出从2016年起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到2020年,使全省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达到85%以上;50%以上的机构建有特色科室;辖区内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提供服务。

  “目前,湖北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2800万名居民和590万城市居民享受到了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8.29%。”据湖北省卫计委介绍,2017年,湖北将力争使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据武汉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曾红兵介绍,自从2013年社区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以来,医生得到了社区居民广泛认可,吸引了不少患者前来就医。患者在医院看病挂号费、门诊注射费等8个项目免费,B超、X射线等26项优惠20%到30%,药品零差价,真正实现惠民。

  在福州市鼓楼区五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看上专家,药费和检查费比三甲医院更便宜。福建省卫计委主任朱淑芳表示:“福建将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并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新机制,推进‘健康福建’建设。”

  ——专家下沉+培训进修 “输血”和“造血”一个也不少

  为了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上海市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市、区级医院建立专病联合体,提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管理诊疗能力,还组建区域性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网,逐步实现社区诊断水平的同质化。

  去年12月30日,武汉正式启动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分级诊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到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把专家团队“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疑难病借助远程医疗实现大医院专家会诊,多举措并举成功吸引居民到直管社区医院首诊。

  不仅是“输血”,提高“造血”功能至关重要。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崔留欣认为,推进社区医院的发展,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崔留欣说:“在医改的过程中,政府也发现了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并引起了重视。并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比如说医生多点执业、大医院专家支持基层社区等等,来扭转这种局面。”目前,河南已全面启动“369人才工程”,以此为抓手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建设。未来六年时间内,将通过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基层骨干医师培训、城乡医院对口志愿帮扶等9大项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基层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黑龙江省卫计委表示,将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培养和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现有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尤其是加强全科医生规划培训。同时,应当增加社区编制,增加人员总量,为引进人才提供条件。

  目前,上海全科培训已评估认定了31家临床基地、57家社区基地,涵盖全部三级综合性医院和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料显示,上海现在拥有全科医师5696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口拥有2.36名全科医师,达到国家制定的2020年规划目标。

  《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则明确,要以深化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发挥好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导向作用。加大实施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单位骨干人才建设培养力度,对遴选确定为地方基层卫生骨干人才的人员使其工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医务卫生人员。对开展签约服务的全科医师,应根据工作总量合理提高收入水平。(马丽娅、方圆、董志雯、姚媛、是钟寅、胡磊、谢曦、戚艺芳、周雯、李士燕 实习生 张又月参与采写)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权娟)

行业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