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 (记者马晓慧)“民营医院需要把握政策的发展方向,全面,正确地理解医改的基本原则。”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在做客人民网“诊脉民营医院”系列访谈时指出,医改的基本原则就是希望给社会办医提供越来越公平的、公开的、公正的支持条件。
民营医院要长大离不开公平竞争的环境,这种公平包括多个方面。“如果我们民营医院、社会力量办医的时候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这些政策的基本信息,能够根据相关政策去参与医疗服务的发展,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去进行沟通,双方都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的要点,民营医院一定会比以前走得更快、走得水平更高。”
图为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
民营医院要摆脱唱配角的境地
“创办一家民营医院,或者去民营医院工作,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需要勇气。”记者此前曾接触过的一位离开公立医院,投入民营医疗领域的业内人士指出,“民营医院”四个字就像戴在头上的标签,让人感觉身份、地位一下子降了下来,由主角变成了配角。
“长期以来的发展政策,一直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刘国恩指出,政策上已经确定了民营医院是配角,公立医院是主角。但是随着政策的落地,社会资本在医疗服务的市场准入方面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推进医疗事业进一步发展过程当中,社会资本办医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在医疗服务机构准入的这个政策上,已经明确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新建医疗机构原则上应该把机会优先提供给社会资本,而不是由公立医院继续在这个体制范围内进行扩展。这和民营医院在过去几十年发展的艰辛历程非常不同。
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各个地方还需要新增医疗服务机构,政策已经明确地指出,社会办医申办的主体有优先权。
开放政策调动人才流动积极性
“民营医院的薪酬待遇确实很吸引我,但是我不能为了眼前的这点利益,就放弃在公立医院里二十多年的工龄。还是等退休之后再考虑吧。”今年五十多岁的李医生还在考虑是否要跳出体制,去民营医院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目前的政策让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和李医生一样,很多医生都处于观望状态,这让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人才匮乏的尴尬境地,没有竞争优势,无法吸引人才是让投资者们颇为头疼一个问题。
“办一所医院需要人才,一个医生的培养少则几年,多则可能几十年。”刘国恩认为,民营医院缺医生,政策上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医生被纳入到医改当中,并且成为医改的核心部分,越来越灵活的医生执业制度会给民营医院带来利好消息。
多点执业只是第一步,让一个医生可以在多个机构执业,进而实现在全社会服务、自由执业。这样社会办医的机构才能从医生这个劳力市场上获得越来越好的优质人才资源,让百姓去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看病都能够看到好医生,形成良性的循环。
资源优化配置让民营摆脱在夹缝中生存的境地
一直以来,民营医院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在公立医院没有触及的领域寻找发展空间,这对很多民营医院的投资者来说略显不公。
“社会办医和政府办医在同时推进过程当中,也要分层次。”刘国恩认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将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整合起来。政府办医最主要的落脚点应该放在社会办医很难触及到的,很难坚持下来的,或者说不愿意办医的地点,一定是基层的、边远的、落后的、盈利比较少的地点。对贫穷、边远的地方进行大力支持,做补位工作,把市场条件相对好的地方逐步让给社会力量办医。
“不能期待民营医院去填补这些医疗服务盲点,填补市场条件薄弱的地方,这是不现实的,也是对社会力量办医不公正的要求。”刘国恩强调,如果地方政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抱着开放的心态,让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社会力量来扮演主要的角色,公立医疗机构在有条件的时候进行改制,进入它该进入到的地方,强调基层。这样的话,整体的社会资源才会得到更好的配置。
“民营医院以前多数都不属于行政部门特别关心的范畴,民营医院建设,特别是品牌建设,除了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很多工作,民营医院自身也要去很好地完善自己,让百姓在接受民营医院医疗服务的时候能够放心。”刘国恩说,民营医院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应该从长计议,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把自身真正的价值挖掘出来,把品牌做得出来,让社会成员到民营医院看病就像到公立医院看病一样放心。我相信民营医院可能有比公立医院更灵活的条件、一些优势,他们可能成长得更好。